根据港交所信息显示,1月5日,FMR LLC斥资1.6亿港元增持中国人寿H股,增持后持股比例突破5%,达“举牌线”。
近年来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居民消费意愿明显降低,保险负债端频频承压,资本市场的保险标的也一度被市场所冷落。而自去年11月以来,保险股就咸鱼翻身、企稳反弹。中国人寿A股和H股均出现反弹,至今已分别涨近40%、70%。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除了中国人寿外,还有中国太保H股已获得外资机构增持,这是否意味着保险股投资的底层逻辑已发生变化了吗?2023年保险股“开门红”的局面能否延续,“跌跌不休”的局面就此终结?
因何长期低迷?
保险行业目前碰到的问题有很多,但最根源的一个问题就是保险卖不动了。
保险公司为自身创造价值最主要的方法是保单盈利,这是20世纪初美国保险业的创新。过去几十年,得益于人口红利的释放,寿险业经历了代理人数量和保费规模的高速增长。
但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以及消费者对保险的认知越来越专业,传统代理人模式发展遇到了愈发明显的瓶颈。
而在这种背景下,保险行业也不得不进行高质量转型,代理人数量下降是中国保险行业当前困境的核心,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保险公司过去招募了太多不合格的代理人,现在被迫将他们淘汰。
据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二季度末,全国保险公司执业登记的销售人员达570万人;其中代理制销售人员521.7万人,占比91.5%
销售团队规模的缩小导致保费大幅减少是无可避免的结果。然而行业在经历了痛苦的出清过程后将恢复增长势头。
其次,保险业持续受到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等影响,导致保险产品消费疲软。在经济下行周期里,保险支出是很容易被消费者当成是不必要的开支,最先被砍掉的。
最后,保险公司还会通过投资盈利为自身创造价值,这是最古老、最传统的方法,即将收到的保费进行再投资以获取利润。
多年来保险公司一直都是地产领域的重要投资者,而不动产投资是保险资金另类投资的重要标的之一。但随着房地产行业整体转冷,这些资产不仅没能为保险股持续造血,甚至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在上述多重因素的扰动下,保险股长期低迷。数据显示,2022年初至11月初,保险指数下跌超20%,新华保险、中国太保、中国平安股价跌幅均超15%。
保险股逻辑变了吗?
但自去年11月以来,保险股就咸鱼翻身,中国人寿A股和H股均出现反弹,至今已分别涨近40%、70%。在业内人士看来,此番保险股的大涨受诸多因素催化:
先从负债端来看,虽然在2022年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居民储蓄意愿高企,消费意愿不强的情况下,财险业务仍实现了保费的较快增长。2022年前10个月,财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9.94%。
图表 1 . 财险行业保费收入保持高增长(亿元)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中信建投
而今年在稳增长预期下,经济复苏有望推动长端利率中枢上行,利好保险股估值修复。保险业负债端持续修复的确定性较高,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大寿险业有望率先反弹。
从投资端来看,2022年受权益市场波动影响,险企投资收益率普遍出现下滑。去年前三季度,74家寿险公司的综合投资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仅为1.25%,投资端持续承压。
图表 2 . 2022年以来主要上市险企总投资收益率承压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
但业内人士普遍预计,今年投资环境将优于去年。随着房地产行业利好政策的出台,多渠道融资纾困,险企的地产投资风险有望化解,投资端得以改善。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近期组织开展的“资产管理百人问卷调查”还显示,预计2023年A股或呈振荡上行走势。
此外,在保险股低迷背景下,包括友邦保险、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保险公司纷纷回购和股东增持。如友邦保险于11月28日,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回购314万股,回购金额2.25亿港元。
无论是增持还是回购,均反映了保险业管理层和股东普遍认为目前股价被低估,同时,也有向市场传递信心的意图,传达出对公司长期发展前景的看好。
总得来说,保险股基本面和股价核心驱动力均是受益经济复苏的资产端的超预期。在疫情对保险基本面冲击的不确定性消除后,保险股的趋势性机会将更加明确。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诸多利好因素催化下,保险股面临的潜在风险亦不容忽视,2023年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仍较多,保险行业投资收益及盈利水平面临一定的增长压力。
浙商证券建议,当前保险板块公募基金持仓、估值超低位,安全边际高,随着2023年资产和负债两端改善,将呈现共振驱动板块上行行情。重点关注寿险队伍量稳质升者及财产险龙头。
寿险:人力更早企稳,且产能持续提升的险企将开启新的良性增长的循环,关注中国人寿、友邦保险、中国平安、中国太保。
产险:具备规模优势的龙头将强者恒强,关注中国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