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 通讯员 黄国畅 杨海龙
毕业临近,“抢人大战”格外激烈。
(资料图片)
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让“筑巢”和“凤至”双向奔赴?近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人才引进作为党委工程和战略工程,坚持高站位筹划部署、高标准展开落实、高质量有效推进,为加速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一大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气象水文室助理工程师赵颖颀便忙得不可开交。人才引进入职不到1年,赵颖颀成长迅速,不仅参与了“国字号”航天发射任务,更是作为气象预报组预报员开展相关工作。
他坦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国家级平台和人才引进的大好政策,吸引他前往报考。如今,在一体化导师责任制的路径培养下更是持续进步,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也充满了信心。”
赵颖颀只是该中心人才引进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例子,在这里,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据统计,2023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累计吸引2273名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人才申请报考,良好的招才引智环境吸引了众多高材生的目光。人才引进过程中,他们坚持党委统揽,联合机关各部门和用人单位,组成了人才引进“小核心”。用好“5种机制”,与重庆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依托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站点“筑巢引凤”,形成人才引进的“大外围”。这些年,该中心与高校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54名,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名,博士2名、硕士19名全部为主干专业、紧缺人才,人才引进步伐持续加快。
航天事业是自带光环的神圣事业,中心是成就人才的红色沃土。不少毕业生表示,在高校宣讲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热度很旺、令人向往,很多航天“网红”更是耳熟能详,宣讲台前排满了长队,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人才引进中,我们突出航天品牌优势,抓住择业黄金期,分阶段、多轮次组团进校宣讲。”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人力资源部主任介绍,他们着力讲清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的事业优势,弘扬“西昌航天精神”“海岛创业精神”的文化优势,着眼“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技创新优势,努力形成聚才引才的虹吸效应。2023年考生报考中心人数较去年提高了40%,吸引力得到显著增强。
引来“凤凰”,更要留得住、用得好。为了更好营造科技人才成长进步的优质环境,2022年10月,中心领导带队深入一线基层单位,组织开展人才建设专题调研,重点从顶层设计、队伍结构、数质状况等方面,深入分析人才建设现状底数、找准人才建设重点难点,对标对表提出人才队伍抓建思路举措,为满足“高端+尖端”要求的人才发展战略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实现人才引进“需求侧”与高校“供给侧”有效衔接、借助国聘网、高校就业机构充分发掘优质人才信息、采取“一对一”跟踪联系、持续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此外,中心党委对引进人才服务保障工作高度重视、强力推动,机关各部始终保持大事大抓、实事实抓的强势劲头,想方设法解决任务急用、基层急需、人员急盼的现实问题,为投身任务一线的科技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凝聚起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创造更多中国奇迹的磅礴力量。
摄影:黄国畅 杨海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