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冯圆芳
6月11日,第二届“网络文学青春榜”年度榜单在北京大学发布。该榜由南京师范大学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和南京《青春》杂志共同发起,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等全国七所高校的网络文学研究机构参与评选。本届榜单中,狐尾的笔《道诡异仙》、喵太郎《我本以为我是女主角》、群星观测《寄生之子》、麦苏《寰宇之夜》、晨星LL《这游戏也太真实了》等14部作品光荣登榜。
透视网络文学发展“样本”:
(资料图片)
新审美、新现实与新经验
把这份榜单作为观察网络文学最新发展的样本,不难发现网生代所创造的新的审美与代际经验。
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执行副主任李玮看来,近年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后人类”叙事,是网络文学在承载“新经验”方面的重要标识之一。“拿这次入榜的群星观测《寄生之子》来说,外星生物穿越到地球,寄生在男孩、猫和鸡上,俨然一部赛博童话或儿童科幻。同样具有‘后人类’视角的是另一部相对小众的《恐树症》,作者鹳耳从‘人—自然’对立的隐喻出发,塑造了‘人—植物’的共生体,并为‘他者’赋予感知能力,从而重新认识人、自然和共生体之间的关系,抗辩有关‘人’的绝对主体主义与工具主义。”
位居榜首的《道诡异仙》是近两年爆火的玄幻类现象级网文。书中,拥有“心素”体质(能够混淆虚实同时身处于不同世界)的李火旺在真实世界中发癫、在道诡世界中修仙。“《道诡异仙》叙事上的亦真亦幻,实际是把中国传统哲学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表达了出来。”李玮说。
由《道诡异仙》的出圈,她感慨“网络文学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仅以玄幻这一类型来看,从最初的升级打怪,到猫腻在主人公身上寄托精神理想,再到《道诡异仙》中主人公在双重世界的来回穿梭。由此眺望更为广阔的网络文学发展图景——从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恢弘玄幻世界,到与二次元文化相联系的游戏设定;从整体元宇宙的构思,到对日常生活时空的重新安排,网络文学带来新的漫想、新的遨游和新的感动,早已超出了既有的文学经验范畴。
在网文现场沉浸式观察:
立足完整文学版图发掘“生长点”
“这次入选‘青春榜’的14部作品中,我读过5部。”拥有长达15年网文“阅龄”的青年读者王昊晨说。
王昊晨一路见证着网文的发展。“从想象空间来看,废土、赛博朋克等故事类型的脑洞开得更大了;从选题看,网文涉猎的题材更广泛,内容更贴近生活;从故事完成度来看,作者越来越有意识地提升故事结构的完整性,作品也更有信服力和代入感。”此次入榜的《这游戏也太真实了》,讲述主人公在现实中去世、然后穿越到游戏中变成了NPC的故事,还提到了类似VR、MR的设备,在王昊晨看来,这是网文对现实科技发展的一种回应乃至超前想象。
由此看出,历经20余年发展的网络文学由先前的类型化开始走向深度创意,这个时代的“好故事”不再只意味着“爽”。不唯粉丝,不唯流量,在海量网文中遴选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表现新世代和新经验的作品,正是推出“网络文学青春榜”的初衷。
除了充分依托“新世代”青年大学生的阅读经验进行评选,“青春榜”试图做到“两个超越”:既超越既有的纯粹以“点击率”“月票榜”为主的评判,也超越单纯地以既有文学经验为标准的评判。
李玮介绍,参与评榜的每所高校都组建了类似兴趣小组的团队,招募学生的要求是“必须非常热爱网络文学”。在多所高校轮流推选月榜作品基础上,再以大学生和顾问专家共同投票的方式推出年榜,这是一个代际之间、建立在对彼此口味充分尊重基础上的“对话”过程。
唯有在一个尽可能完整的网络文学版图中,人们才有可能发现那些真正有力的生长点。李玮自己就把大量时间花在了“扫文”上。一部四五十万字的轻体量网文,她需要用短短两天时间快速“扫”完。《恐树症》就是李玮在“扫文”过程中发现的。这部没有强烈“网感”、笔调甚至带着西方译作风格的作品吸引了她的注意:“网文在不断更新变化,我们对‘网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不一定就是网文的边界。”
当学院派关注网络文学:
呼唤网文的超越性和公共性
由南京高校及杂志发起的“网络文学青春榜”,见证着江苏及南京在推进网络文学精品化、经典化过程中的“主动精神”。
2021年5月,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在文学之都南京诞生,成为国内第一家网络文学评论平台。同时,南京《青春》杂志联合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策划了杂志专栏《网络文学评论》,成为国内首家以专栏形式集中关注网络文学的纯文学期刊。
江苏一直是网络文学的重镇。网络文学的几大主流类型,都能在江苏找到对应的代表作家:玄幻类的跳舞,历史类的天使奥斯卡,仙剑类的无罪,现代言情类的顾漫,古代言情类的天下归元……本届“青春榜”,14席中江苏占据两席,并且两名作者都极为年轻。
在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之一北京大学发布“网络文学青春榜”,这在北大中文系主任杜晓勤看来,正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生动例证。上世纪20年代,鲁迅在北大讲授中国小说史并编写《中国小说史略》,把以前不入流的街谈巷语引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上世纪90年代,严家炎率先开展对金庸武侠小说的研究,又把通俗读物搬进了北大课堂。
如今,学院派对网络文学的关注,热情召唤着文学的“常为新”。在榜单发布后举办的“网络文学创新写作”论坛环节中,一系列关于网络文学的共识被凝聚。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何弘认为,今天网络文学除了要继续保持当年新青年们的创新精神,也需要对今天的社会现实表达强烈的关注;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学结合,则不仅仅是写出了一个故事,更是以网文为媒介,参与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面对自成江湖的网络文学,学院派何为?这是北大教授、北大网络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邵燕君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当面对网络文学的分众化阅读倾向时,越是需要一种超越性和公共性作为价值的锚点。”邵燕君说。学院派背后的学术体系、文学传统、价值判断,使他们可能遴选出那些在文学发展中有特异性、有潜力、对未来的文学发展有贡献的作品,“网络文学青春榜”正是这样一种建设性的努力。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则提醒,近年因为短视频的繁荣导致部分网文读者流失,由此需要警惕网络文学创新能力的下降。“新青年+新媒体并不必然等于新文学。不妨把网络文学的前缀‘网络’先搁置——网络性不是网络文学的庇护所,在承认网络文学作者、读者的增量、文学边界的扩张以及文学产业能量的同时,也更要去思考网络文学能为我们时代的文学和国民审美提供怎样的一种思想和审美贡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