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气势恢宏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参加疗休养的劳模代表。他们细细聆听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缅怀先烈、淬炼思想。
党的一大会址复原场景、革命根据地创建展板、遵义会议复原景观、党的七大投票箱、开国大典影像……来自贵州遵义的全国劳模周家荣总感慨:“重温党史,令我热血澎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受全国总工会邀请,第一批参加2023年全国劳模疗休养活动的200名劳模代表,用一周的时间在北京学习交流、休养身心。
今年的疗休养活动将从7月持续至11月,分58批次组织4600名劳模,赴23个疗休养地点进行疗休养。
汇聚澎湃的奋斗力量
红色资源是最生动的历史,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行走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一张张历史老照片、一件件文献实物,让人仿佛坐上了“时光机”,在峥嵘岁月中穿行。
“中国共产党人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令我深受鼓舞。”周家荣是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先后参与130多件特殊、重点产品的生产。这些产品被成功运用于港珠澳大桥等重点工程,以及“中国天眼”(FAST)等大国重器。
从宁夏固原市彭阳县草庙乡新洼村出发,来到北京参加疗休养,全国劳模虎彩虹一路上特别高兴。过去20多年,懂技术又热心的虎彩虹,为村里养殖户作无偿技术培训,无私传授看家本领。人们都说,她是新洼村脱贫路上一道靓丽的“彩虹”。
穿梭在历史的长廊,周家荣和虎彩虹感到,现在的生活弥足珍贵。“老一辈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新中国奋斗,为我们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倍加努力,让每一份劳动付出都有回响。”
锐意创新的产业工人
“参加疗休养,不仅让我们在紧张的工作中放松身心,还能与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交流学习,这非常有意义。”全国劳模张雪松表示。
张雪松是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钳工特级技师、机械修理高级工程师,30多年来,先后完成100多项技术革新,同时带领团队开展高铁智能制造技术攻关,破解焊接机器人激光传感器系统修正等20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步入航天五院的展示大厅,从通信、遥感、导航,到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张雪松观摩了琳琅满目的航天科技成果。大国重器的铸就者们敢于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令他深受启发。
“往后,我们不仅要继续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还要把绝招绝活传给更多人,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张雪松说。
对于勇担培育人才的重任,周家荣也有着自己的感悟:“优秀人才多了,才能通过创新创造出更多优秀产品,把技术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无论哪一行业,都要打好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张‘质量牌’。”来自长沙神农大酒店的全国劳模姜鹏鹏,跟着师傅学做卫生、为客人点单、泡茶煮咖啡……在做好点滴小事中,慢慢成为长沙市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
传承精神的大国工匠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广大劳动者在党的领导下,用血汗智慧凝练而成”“我告诫自己,要当好一个工人,就必须学习,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遵守职业操守,如此才能‘守职而不废’”……
讲台上,73岁的全国劳模、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专家型高级技师许振超声音响亮。他用自己的奋斗故事,阐释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本质,赢得台下劳模“粉丝”的阵阵掌声。
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技术过硬的高压焊工、金牌工人,全国劳模贾向东对“三个精神”也有着深刻感悟:“无论身处怎样的时代,我们都应该无私奉献、精益求精和艰苦奋斗,用劳动的双手托起中国梦。”
在北京卫戍区警卫部队,侦察兵格斗、反恐演练精彩上演;在天坛公园、颐和园,名胜古迹尽收眼底;贴心的“健康套餐”,由内而外关注劳模身心健康……劳模们不约而同地表示:“真切感受到了关心爱护、重视尊重。”
组织劳模疗休养是工会的优良传统。今年的疗休养活动,全总还将组织劳模参加“重返南泥湾、再忆大生产”专题疗休养,以及产(行)业特色疗休养等。据统计,自2000年至今,全总已组织6.3万人次劳模进行疗休养。
(本报北京7月29日电)
关键词: